該徵兵還是募兵?歐洲各國擔心烏克蘭戰火外溢,討論如何增加兵源。但想當兵的人並不多,各國的選擇大致與俄羅斯的距離相呼應。
經激辯,德國本月決定放棄義務役,改采志願役,但徵募不足仍可能恢復徵兵。德國已設定明確目標:10年內現役軍人由18萬擴至26萬,預備役由5萬增至20萬,要打造「歐盟最強常規軍」。
克羅埃西亞走不同的路,數周前恢復18年廢止的徵兵制。
與俄羅斯的距離顯然是影響關鍵之一。芬蘭與俄國共享832英裡邊界,在蘇聯解體後仍保留義務役。挪威與丹麥也是義務役,丹麥盼2030年前將軍隊由7萬擴編至20萬,對象包括女兵,志願人數不足時會采抽籤,這與立陶宛和拉脫維亞一樣。瑞典在2017年重新啟動徵兵,涵蓋男女。
波蘭多數民眾支持引入某種形式的義務役,當局有意將兵力由20萬增至50萬;法國宣布明年推出選擇性的軍事服務計劃;英國將聘請私人招募公司,2027年前建立更精簡的招募程序,補實規模萎縮的部隊。
通常軍方領袖偏好志願役,因其技能、專業與士氣較高,且人員流動率較低。然而,募兵達標的前景黯淡。
儘管各國投入誘因政策,如挪威提供役畢獎金、拉脫維亞開放志願役免費就讀大學,但招募仍困難。
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(IISS)指出,許多國家的留任率偏低,且在老化與低失業環境下招募更加艱難:「多數歐洲軍隊既難達成招募目標,也難留住受訓人員,更難建立足夠的後備力量。」
在俄烏戰爭爆發兩年後,蓋洛普2024年一份民調顯示,低於三分之一的歐盟公民表示願意為國上戰場。在美國,徵兵制於1973年越戰期間終止,如今只有42%的美國人願意拿起武器。 $(document).ready(function () {nstockStoryStockInfo();}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