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國公共服務領域迎來「漲價潮」。
就連「最有錢」的深圳,也加入了這一行列。2025年7月1日,深圳自來水價格上調13.05%,一立方米水漲了約4毛5分錢
進入2025年以來,多個主要城市已率先行動:北京一噸水接近5塊錢,廣州水費漲了34%,南京漲了26%。
全國公共服務領域迎來「漲價潮」。
就連「最有錢」的深圳,也加入了這一行列。2025年7月1日,深圳自來水價格上調13.05%,一立方米水漲了約4毛5分錢
進入2025年以來,多個主要城市已率先行動:北京一噸水接近5塊錢,廣州水費漲了34%,南京漲了26%。
這波漲價不僅限於水費,自2023年開始,全國至少52個市縣上調了居民用氣價格。今年以來,高鐵票、地鐵票乃至公辦大學學費也在悄然上漲。
而僅就深圳水費價格看,漲幅不算大。但發生在深圳,背後的意味尤其深長:公共服務免費或低價的時代,進入尾聲了。
導致這一輪公共服務漲價原因,究竟是什麼?
事實上,公共服務價格上調並非孤立事件,而是財政壓力、政策導向和市場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數據顯示,過去二十年,中國在公用事業領域提供了價格低廉的服務。例如,2021年四大直轄市的平均水價在國際比較中排名靠後;居民電價(2023年底約為0.531元/千瓦時)更是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,僅為後者的58.6%,工業電價情況類似。
這種低價格的背後,往往存在成本倒掛現象,需要財政給予補貼支持。
說白了,政府提供各種服務,就是為了讓大家過日子更省心、工作更高效,這樣經濟好了,稅收自然也多。所以,要是政府錢夠花,很多服務低價或免費提供,自然是挺好一件事。
然而,現在的實際情況是:政府財政收入大幅少了。

大家知道,中國基礎公共服務,由於其公益性質,長期依賴於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。
歸根結底,是靠土地財政:因為,房價本質是種變相消費稅,它吸走了市政服務的真實成本。
但如今,我們正經歷一場史無前例、經濟結構調整而導致的成本乾坤大挪移。
要知道,這兩年房價下行,土地財政熄火。2023年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是5.8萬億元,跌破6萬億,2024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跌破5萬億,為4.8萬億元。
接下來的邏輯就明確了:當賣地收入大幅縮水,財政壓力便可能通過價格機制向民生領域傳導。
所以,自2023年燃氣調價時起,專業術語「順價機制」,就進入公眾視野。通俗說,就是「過去靠輸血維持低價,現在要造血活下去」。
這背後就是讓水電燃氣等公共服務價格逐步市場化:由於成本和債務,不會消失,只能轉移。體現到市場上,就表現為漲價了。
儘管大家直覺上不喜歡物價上漲,但這個趨勢動向,非常符合國家當下現實目標:拉動內需。
燃氣、水電、高鐵這些剛需行業,輪番漲價: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撬動「物價溫和回升」。
就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國家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,定為2%左右,也充分說明了國家對物價適度上漲的重視。
物價溫和上漲,被看做破局的辦法之一。
所以,我們看到,央行去年2季度就說「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」,今年8月15日,央行發布《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》,明確提出: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,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。
這相當於給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貨幣政策定下了總基調。因此,各大銀行貼心推出了「消費貸」,部分年化貸利率降到「2字頭」,金額上限,也從30萬元提高到50萬元。
天風證券測算結果顯示,水電燃氣價格上漲4%、6%、8%,會分別帶動PPI同比增速上行約0.5、0.7、1.0個百分點。
這個過程可能伴隨陣痛,但也是必然要經歷的轉型。